1. 比赛场地
比赛场地采用彩色喷绘布,尺寸2m*5m。从场地上的起点区域出发,有一条20mm至25mm宽的轨迹线一直延伸到终点区域。此条轨迹线由起止线、直线、虚线、折线、圆弧等组成,具体形状由组委会在赛前公布。此外,在轨迹上将随机分布不同数量的竞赛模型组成的“场地任务”。下图是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场地图形(该图仅供示例参考用,实际场地以比赛公布为准):
2. 机器人的尺寸和材料标准
(1)尺寸:机器人在起点区的最大尺寸为25cm×25cm×15cm(长×宽×高),离开出发区后,机器人的机构可以自由伸展。
(2)控制器:每台机器人只允许使用一个控制器(长×宽×高不超过:120*80*50mm) ,主频不低于72MHz,控制器电机端口不得超过4个(含4个),输入输出端口不得超过8个(含8个),内置2.4寸彩色液晶触摸屏。
(3)电机:当电机用于驱动时,只允许使用闭环编码电机(额定电压6v,空转转速:≤280转/分钟,重量不超过60g),驱动轮直径65±2 mm,单个电机独立驱动单个着地的轮子,提供驱动力的电机只能有两个。其它作辅助任务的电机数量不限。
(4)传感器:机器人禁止使用集成类传感器,如循迹卡、灰度卡等,不能多于一个接收探头。禁止使用带危险性传感器,如激光类传感器。相同类型的传感器数量不超过5个(含5个),例如无论是光电传感器、光感、黑标还是颜色传感器,只要用于检测地面黑线,都会被认为是相同类型的传感器。
(5)结构:机器人必需使用塑料积木件搭建,不得使用螺丝、螺钉、铆钉、胶水、胶带等辅助连接材料。
(6)电源:每台机器人电源类型不限,但电源输出电压不得超过10V。
3. 任务区
场地上每个赛道将可能成为任务区。搭建、编程开始前,抽签决定哪一个赛道上出现什么任务,模型所在的位置一旦确定,各场比赛均相同。
4. 脱线运行
机器人必须沿着轨迹线向前运行,当机器人的主体结构投影全部脱离了轨迹线,就被认为是脱线运行。当机器人沿着轨迹线相反的方向走时,视为挑战失败,结束比赛。
5. 光电系数
为了突出参赛选手算法编程能力,鼓励使用更少的传感器完成任务,超级轨迹赛加入光电系数。光电系数以5个地面检测传感器为基数,每减少一个,系数变化如下表所示:
使用光电数量 | 光电系数 |
5光电 | 1.0 |
4光电 | 1.05 |
3光电 | 1.1 |
2光电 | 1.15 |
1光电 | 1.20 |
6. 计分方式
最终得分 =(本轮所获的任务分+时间分)×光电系数
7. 比赛顺序
赛前会抽签对参赛队排序,严格按照抽签确定得顺序进行比赛。比赛中,上一队开始比赛时,会通知下一队候场准备。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准备好的参赛队将丧失本轮比赛机会,但不影响下一轮的比赛。
8. 搭建编程
比赛开始前先公布比赛场地,然后抽签确定任务所在位置。宣布比赛开始后,参赛队在第一轮开始前有90分钟的搭建、编程时间。
第一轮结束后,有30分钟时间进行第二轮调试。参赛队员需要按照赛场秩序,有序地排队进行编程及调试,不遵守秩序的参赛队可能会被取消参赛资格。编程调试结束后,机器人由裁判封存,参赛队员未经允许不得再接触机器人,否则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9. 正式比赛
比赛共分两轮,单轮比赛时间为 3分钟,3分钟计时周期为裁判的开始哨声到裁判的结束哨声。参赛队的机器人提前到达终点或者中途任务失败或者参赛队主动结束比赛,将停止计时,记录所用时间。
其中裁判终点计时的判断标准是:当机器人顺利完成所有任务,冲向终点时,机器人的任何投影部分接触到终点时裁判结束计时,记录时间分和任务分,机器人之后的状态不影响比赛结果。
10. 任务随机性
场地上的任务模型的位置并不固定,在第一轮比赛前的封闭调试开始时会公布任务模型的位置。位置一旦确定比赛的两轮中所有任务位置不再发生变化。
11. 现场环境
(1)现场的电源
比赛现场提供当地标准电源接口,如果参赛队需要任何电压或者频率的转换器,请参赛队自行准备。距离参赛队最近的电源接口可能距离参赛队的指定调试桌有一定的距离,请参赛队自行准备足够长的电源延长线,同时在现场使用延长线时请注意固定和安全。
(2)现场的光线
比赛现场为日常照明,正式比赛之前参赛队员有时间标定传感器,但是大赛组织方不保证现场光线绝对不变。随着比赛的进行,现场的阳光可能会有变化。现场可能会有照相机或摄像机的闪光灯、补光灯或者其他赛项的未知光线影响,请参赛队员自行解决。
(3)场地平滑度
现场比赛的场地铺在地面上,组委会会尽力保证场地的平整度,但不排除场地褶皱等情况。
12. 竞赛争议
竞赛期间,规则中如有未尽事项以竞赛裁判委员会现场公布为准。
籍山中心小学及城西校区同学使用博文账号登录!